1、原材料质量
原材料品质直接关乎混凝土路面性能。粗细骨料的泥块含量与含泥量若超出规定标准,将在混凝土中形成软弱界面,阻碍骨料与水泥浆的有效粘结,降低混凝土的整体强度与密实度,增加裂缝产生风险。水泥的性能指标如安定性、水化热及弯拉强度对混凝土质量影响深远。季冻区特殊的温度环境下,水化热过高易在混凝土内部积聚热量,引发温度裂缝;水泥安定性不良可能导致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体积膨胀开裂。外加剂的选用需紧密结合混凝土路面抗冻需求,如减水剂的不合理使用,可能无法有效调节混凝土水灰比,导致混凝土抗冻、抗泌水离析性能不佳,用水量难以精准控制,进而使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下降,为裂缝的产生创造条件,成为路面病害的潜在诱因。
2、施工质量不足
低温环境是季冻区施工面临的重大挑战,水泥混凝土拌合物温度常难以满足施工规范要求,这严重阻碍混凝土正常的凝结硬化进程,导致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缓慢、结构疏松,增大了裂缝产生的可能性。施工过程中,水灰比的精准控制至关重要,其直接决定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与抗渗性。大气温度、湿度及砂石含水率的波动若未得到有效监测与应对,将导致混凝土配合比失衡,影响混凝土性能。此外,振捣环节的不规范操作,如振捣时间过短或不均匀,会使混凝土内部存在孔隙与蜂窝状缺陷,降低混凝土密实度;而混凝土含泥量过大则削弱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这些施工环节的瑕疵相互叠加,使得混凝土路面在施工阶段就埋下了裂缝隐患,严重影响路面质量与使用寿命。
3、后期养护缺失
后期养护在混凝土路面全寿命周期中占据关键地位,然而在季冻区却常被忽视。合理的养护计划应紧密贴合当地气候特点制定,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养护措施缺乏针对性与及时性。当路面出现早期裂缝或微小沉降时,若未能及时进行修复与加固,在车辆荷载与自然环境因素的长期作用下,裂缝会迅速扩展,微小病害逐渐演变为严重的路面损坏。定期的路面维护保养工作如清扫、防水处理、防护涂层涂刷等的缺失,使路面长期暴露于恶劣环境中,遭受车辆磨损、雨水冲刷、冻融循环及化学侵蚀等多重危害,导致路面强度与耐久性持续下降,加速路面老化与破损进程,缩短路面服役年限,严重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功能与交通运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