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通运输“畅循环”促交通物流“降成本”

   日期:2025-03-21     来源:网易    浏览:204    评论:0    
核心提示:以交通运输“畅循环”促交通物流“降成本”

我国物流成本高企,已成为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推动交通运输循环畅通是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重要手段,要准确把握经济循环中的交通运输断点、堵点、卡点,加快畅通交通运输循环,提升资源要素流转速率、频率和效率,切实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物流车辆行驶在许广高速公路。

畅通交通运输循环对有效降低交通物流成本意义重大

交通运输是实现要素资源畅捷流转的基础和纽带,是国民经济循环运行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支撑与组织性、服务性保障,对降低物流成本、畅通经济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规模庞大、覆盖广泛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网络密度、覆盖广度、通达深度显著提升,重点区域一体联通,城市群都市圈加速成网,城市乡村广泛覆盖,内陆边境深度通达,国际国内互联互通。截至2024年,全国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极大促进了国民经济更大规模、更有效率、更高水平循环畅通,为保障全国经济社会运转、促进物资高效流动提供了有力支撑,为超过134万亿元GDP经济总量、超过43万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48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60万亿元社会物流总额、14多亿人民人均每年40多吨货物运输需求提供了有效保障。

尽管我国已建成超大规模交通运输网络,但超大规模交通运输网络并未充分发挥高品质、高水平、高效率的运输组织和服务效能,交通运输服务供给与现代经济运行、现代产业组织、现代流通循环的精准适配矛盾愈发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难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新时期,需要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着力推动交通运输循环畅通,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扩大循环规模、提高循环效率、增强循环动能、保障循环安畅、降低循环成本中的重要作用,更好支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总体来看,加快推动交通运输循环畅通,不但有助于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切实优化交通运输服务供给,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循环流转,降低物流运行成本;而且有助于精准构建适应产业经济高效运行的交通运输体系,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创新运行组织模式,促进交通运输与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提升物流供需匹配效率,降低物流组织成本;同时还有助于构建统一有序交通运输市场,强化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提高实体经济企业竞争优势和经济整体运行效率,以做大蛋糕的方式摊低物流成本。

交通运输循环运行面临四大突出难题

我国交通运输整体上已实现跨越式发展,但仍然存在服务效率不高、运行组织不畅、协同能力不强以及发展动能传统、衍生增值有限、数字赋能欠缺等突出问题,尤其是与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要求相比,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仍有诸多不足,制约了交通运输的循环畅通运行。

高标准设施联通难,交通运输循环仍存断点堵点卡点。当前,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仍存在不少“断头路”“瓶颈路”,尤其是跨行政区划的交通基础设施,由于不同地方政府的核心关切、不同投资主体的利益诉求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跨行政区划的交通工程项目统筹协调难度较大,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断点、堵点、卡点亟待打通。同时,关键枢纽节点的设施和功能有待完善,“最后一公里”设施仍存短板,部分重点港口重点港区仍未实现铁路进港,由于点线能力不匹配,部分关键枢纽节点已成为制约交通运输网络整体运能释放和畅通运行的重要因素。

高效率运行组织难,交通运输新技术新模式应用待拓展。我国已基本建成高品质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但尚未形成与之相匹配的高效能运输服务,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组织方式和技术应用有待加强,运输组织模式相对传统,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不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货物多式联运发展总体滞后,铁水联运箱量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比重仅为3%,远低于欧美国家的10%—20%。专业化、自动化货运物流设施设备数量总体偏少,重载铁路、重载公路等专业货运通道布局相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目前我国只有金甬铁路一条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而美国双层集装箱运输线路多达几十条,双层集装箱运量已占美国铁路集装箱运量的70%以上。

高质量经济赋能难,交通与产业“两张皮”现象较为突出。长期以来,我国交通运输有力支撑和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存在结构不尽合理、发展相互脱节的问题,交通运输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现象突出。交通运输规划建设缺乏对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的系统论证和整体考虑,与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企业、主要产业园区的空间分布、联通衔接、配套能力等有待衔接强化。部分通道走向与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方向脱节,沿线地区产业合作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尚未形成规模化的上下游产业协作联系和协同布局,货源生成能力有限,特别是缺乏高附加值货源支撑,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的功能作用不强。

高水平协同发展难,交通运输统一大市场尚未完全形成。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不同行政区划、不同市场主体之间为形成竞争优势、抢占市场份额,不同程度地设置地域壁垒、划定业务领地,开展违背市场规律的运输补贴和恶性竞争。不同运输方式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不同企业之间仍然存在信息壁垒,特别是港口、铁路、海关等部门业务系统难开放、信息共享不完善,普遍存在单证多次填报、单证信息联通不畅等问题,“一单制”“一箱制”应用范围不广。不同运输方式间规则标准存在差异,遵循的货物运输品名管理标准不尽相同,跨方式运输品名分类无法完全对应,单据难以互认,增加了中间的转换环节。

以交通运输“畅循环”促交通物流“降成本”的举措建议

畅通交通运输循环是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的形势变化,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着眼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织密交通运输网络循环,畅通交通运输运行循环,加强交通运输循环赋能,着力推动交通物流网络性降本、组织性降本、技术性降本、增值性降本、制度性降本,有效提升要素资源流转质量和效率,有效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以设施联通推动网络性降本。聚焦交通基础设施断点、堵点、卡点,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快优化网络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补齐通道、枢纽等基础设施“硬联通”短板,加快待贯通段建设和瓶颈段扩容改造,打通“断头路”,消除“瓶颈段”,构建通道化、规模化运输服务系统,提升运输网络化效率,系统推进降低网络运行成本。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推进能力不足场站和线路扩能改造,加快实施铁路货运网络工程,推进重点干线铁路建设,稳步推进铁路专用线进码头、进园区、进厂矿,持续推进“最后一公里”集疏运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的新建或改扩建集装箱港区同步配套建设进港铁路。围绕重大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实施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工程,加快推进联运转运装卸衔接设施扩能改造。

优化交通运输运行组织,以运行畅通推动组织性降本。加强交通运输运行一体衔接、链式发展,推进不同层级、不同方式交通运输衔接协调,培育壮大跨行政区划、跨运输方式的交通综合运营服务商,促进交通运输全环节运行衔接,提升全链条运行效率。积极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加强多式联运组织服务中心建设,深化“一单制”“一箱制”等模式及配套增值服务推广应用,创新集装箱及还箱点共享共用,推动物流服务向信用、金融等领域延伸融合,促进多式联运单证“物权化”。积极推进传统货运提质增效,推进铁路货运服务模式创新,加强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推动道路货运和水运高质量发展,推进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大件运输、危险品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发展。积极培育具有全程组织能力的专业化多式联运经营人,打造“一站式”多式联运服务产品,探索提供“定制化”货运服务。优化完善城市货运服务网络,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推广共同配送、仓配一体等新模式,畅通城乡物流循环网络。

培育发展新动能新模式,以创新贯通推动技术性降本。深入实施交通运输创新驱动战略,鼓励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发展与应用,加快培育交通运输新动能、新模式。加强智能铁路、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能航运、智慧民航等建设,推进智慧化设施布设衔接和运营组织智能化提升,丰富智慧化应用场景。以数字赋能提升交通运输组织效率为牵引,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关键设施,加快建设供需高效匹配、信息互联互通的数字平台,打造要素高度聚集、信息全面互联、组织高度协同的智能物流运行组织平台,提升交通运输供需精准匹配效率,促进物流规模化集成化组织。鼓励公路、铁路、港口、航空、货代等领域智慧交通物流平台有序发展,推动与综合信息平台间信息互联互通。深化5G、AI、物联网等技术赋能,推动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结合的物流组织新模式,提升技术性降本动能。

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以交产融通推动增值性降本。加强交通运输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综合交通运输服务向供应链服务转型,创新产业环节横向集成与产业链条纵向打通组织模式,释放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价值。围绕煤炭、油品、矿石、粮食等大宗物资,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新三样”等新质生产力重点产品,以及跨境电商等新兴货类,加强专业化货运通道建设,研究推进重载铁路、重载公路等布局建设,研究专业航空货运通道、双层集装箱铁路通道等规划布局。积极引导产业向通道沿线有序转移,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规模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集聚区,探索形成沿运输通道规模化的上下游产业链协作发展模式,形成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发展新局面,减少无效、迂回物流活动,促进根本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推动交通运输深化改革,以规则相通推动制度性降本。按照全国统一大市场高标准市场体系要求,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交通运输统一市场,强化与国际运输、流通等惯例规则标准等精准对接,深入破除交通运输市场准入壁垒,优化交通运输市场运行秩序,遵循市场规律和技术经济特性促进各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序推进运输价格改革,优化探索市场化定价机制,规范相关环节收费,持续推进超限超载等违法运输行为查处,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发展环境。构建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机制,突破地方保护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跨方式协同机制改革,建立利益共享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区域间联通设施一体规划、同步建设,推进交通运输资源跨区域整合。协调完善部门间查验互认和资源共享等重大政策,推进方式间标准衔接和规则协同,有序推进跨运输方式的数据开放共享,细化信息互通清单,形成覆盖全面、更新及时、准确可靠的交通运输运行数据互通机制。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打赏
 
更多>同类头条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资讯
点击排行